高效定制Unix开发环境:硬件朋克的极简策略
硬件朋克不谈优雅,只谈控制。Unix开发环境不是用来“配置”的,是用来“驯服”的。你不需要一堆脚本和工具链来告诉你该怎么做,你需要的是知道每一行配置背后的代价和收益。 我的终端从不启动图形界面。X11?太重了。Wayland?还不够硬核。我用的是纯文本终端,配上一个简单的窗口管理器,比如dwm或者wmii。轻到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,快到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回了90年代。 Shell?当然是sh或者bash,别跟我提zsh那些花里胡哨的插件。我只保留最核心的别名和路径设置。环境变量越少越干净,越少越可控。别让我等一个初始化脚本跑完才开始干活。 AI绘图结果,仅供参考 编辑器?Vim是底线。Emacs?资源占用太高,而且启动太慢。我用Vim,配上最基础的语法高亮和行号显示,其他都靠手。你要是连基本的编辑命令都记不住,那你根本不配碰Unix。 定制环境的核心是删减,不是添加。我用st作为终端模拟器,静态编译,无依赖。配置文件不超过20行。我删掉所有不必要的库和模块,只留下能跑就行。别让我装什么运行时依赖,那不是自由,那是枷锁。 包管理?我只用静态链接的二进制。别跟我谈apt、brew或者pacman。我下载源码,编译,安装,然后删掉所有中间文件。每个工具必须能独立运行,不能依赖一堆库。你要是不能在一个干净的系统上五分钟内恢复开发环境,那你就是个伪极简主义者。 日志、监控、调试?用dmesg、strace、ps。别给我来什么GUI监控面板。命令行加上grep和awk,比你那些花哨的仪表盘更直接。我用syslog记录关键事件,其他一概不管。系统越简单,出问题的地方就越少。 硬件朋克不需要云同步配置,不需要dotfile仓库。我的配置文件就三个:.bashrc、.vimrc、config.h。我手写,我手记,我手改。每次重装系统,都是重新证明自己还活着的机会。 (编辑: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