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名群主被处分,这些社群却欣欣向荣!
来源:运营研究社(U_quan) 作者:陈维贤 我傻乎乎的,看到的社群都是好。 “叮”!随着首笔投资款到账提醒,运营研究社又迈上了新的一个台阶。从 16 年的兼职运营到现在的专业化管理,拥有 1400 多名付费用户的运营研究社获得了千万人民币的估值! 作为第一次创业,在兴奋中也带着些许焦虑。因为相比于 15 年社群的热点似乎有所下降,光是从它的搜索指数来看就降低了20%不止,以至于开始有人唱衰社群。 近日,国信办印发的《互联网群租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更是明确指出互联网群组建立者、管理者须履行群组管理责任,“谁建群谁负责”“谁管理谁负责”。社群立法,违法群主被抓,这让蛮多人不想做群主了。 风口也好,寒冬也罢,只要遵纪守法,社群作为一种运营工具,始终值得尝试,当你看到下面这些欣欣向荣的合规社群变现、复购、活跃的实践案例,应该也会同我一样觉得做社群并不危险。 1.教育行业-用户变现 某初级会计职称培训机构为推广冲刺培训课程,建立了为期 30 天会计考试答疑社群。每天固定时间,有专门的管理员带领同学做题,大家讨论之后管理员再放出解析;每周还有在线模拟考试,鼓励学员自己完成并在群里晒分。 管理员与学员的频繁互动,赢得了大部分人的信任,所以在发布课程售卖图文的时候反响非常好,群内转化率达到 15% 左右。对于学员来说,这个社群有活力有干货,对于公司来说也有业绩,真的是两全其美。 2.零售行业-用户复购 社群作为零开发成本的营销工具,经常被零售行业的从业者自发利用起来。有一次我在小区附近购买水果,被商家邀约加入它们的会员群。加入群之后,发现可以享受不同的会员优惠。 目前群内成员 300+,群活跃度不错,每天老板定时刷优惠商品。群内成员不仅可以第一手了解优惠信息,还可以在群内下单买水果,商家送货上门,比什么O2O项目靠谱多啦~(ps:老板娘人很好,简直是灵魂人物角色) 3.家装行业-用户活跃 低频产品用社群来做用户活跃是种非常不错的选择,这样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微信获取必要信息。 比如我在家装行业看到有人针对设计师和材料商的建立了 33 个城市社群,每个城市设有设计师群和材料商群,运营以此作为需求沟通与对接。同时他们还设置城市运营合伙人机制(来自设计师或者装修公司老板),让合伙人针对当地设计师、材料商组织线下沙龙聚会并进行独立商业化运营。 4.知识变现-付费社群 学习这件事非常适合用社群作为服务的落地工具,从一对多的授课和多对多的用户相互监督,在社群里都可以轻松的实现。 我最近加入了百词斩的阅读训练营的微信群,这个群是需要付费加入的,现在有 437 人,组建了有 20 天左右。 它对学员来说产生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:第一,在群体的相互影响下,促进学员完成目标,毕竟每天有对比谁也不想落下;第二,改变了学员对英语学习的看法,至少我从这个社群中不再是应试方向的去学习英语,更注重培养对英语的兴趣。 除了以上提到的 4 种社群案例,大家在活动策划领域对社群的使用更是炉火纯青,比如众筹社群、新品发布会社群、在线周年庆社群等玩法。 心思不纯的人,做社群是危险的! 15 年对社群实践者来说遍地黄金,随便建个群都有好多人想加入。时隔 2 年过去了,用户加入的社群多了也就对它有了更高的要求。如果现在想拥有一个高活跃度甚至是可以帮你产生收入的社群,你至少需要注意以下 4 点: 1.让用户真正变好的初心 社群的本质为用户提供服务,帮助他们解决在实现某个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比如我们近期组建的运营校招互助社群,就是本着解决 18 级应届生在简历、面试、谈薪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,让他们找到更好的运营工作初心。 如果你只是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来快速获利的话,对不起你的社群活不长久,就像那些通过倒卖资料包组建起来的求职社群,基本上不到一周就挂了,而且这种群极具被具备的可能。 2.掌握社群运营的技巧 社群发展至今,优胜略汰,虽说死掉的居多但拼杀出来的也是有的。类似薄荷阅读、Scalers、运营研究社这样的社群能够存活下来,除了本身可以为用户提供价值,还有它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运营技巧。 关于用户获取、用户活跃,社群运营技巧,如果你有需要可以点击这里听我的小讲,它对想认真做社群的你有所帮助。 3.打造社群专属的文化 文化是由人与社会的关系、人与他人的关系演变出来的,社群作为人与人关系产催化剂,随着时间的推进自然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社群文化(除非你的社群用户交流的不够多)。 社群文化不能只是振奋人心的口号,而且要用实物和具体的内容来支撑的,你可以做一些社群周边,甚至类似运营研究社这样拍一支社群宣传片,用这些摸到着、看得见的东西来让用户感知社群文化,来传播和延续社群文化。 4.将社群进化成产品 社群易操作用户加入门槛低,其实我们验证某种模式的最好运营工具。 但是,随着你深入去运营社群就会发现(差不多 1 年时间),社群这种行业百搭型工具,会因为它的不可标准化而限制了长远发展。还是拿学习社群来说,我们可以通过它服务 1000 人同时学习,那当业务规模发展 10000 人时是否还可以同时学习? 100000 呢…… 将社群服务标准化,将它里边提供的复杂服务进化成产品,只把交流和互动留在社群保持它原有的样子(操作简单、社交属性),运营研究社去融资,也是出于将服务产品化的考虑。 (编辑:源码门户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